《盗梦空间》剧照
《盗梦空间》之逆向分析:
文/伍君仪 通讯员伍展虹
指导专家 广州市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文军
《盗梦空间》以精妙复杂的故事吸引了广大观众,引来无数人对其情节进行解构,而逆向还原到睡眠科学的层面,片中核心设定“梦中做梦”、“联合做梦”等在现实中有无存在的可能?广州市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文军称,“梦中梦”的并不常见,而那只是人的一种感觉。
《盗梦空间》的主要线索,是男主角科布带着一干同伙将下手对象迷倒后共同进入梦境开展工作,先是套取对象头脑中的秘密,后来则要把新的想法和观念植入。为了加强效果,科布要在梦中再造梦,例如套取秘密要两层,植入观念要三层,最后作案过程中突生变故,临时进入第四层,有电影观众还看出第五层、第六层来。
记者:梦是很玄妙的东东吗?
徐文军:梦是人脑的一种电生理活动,发生在睡眠周期中的快速眼动睡眠期。梦境是大脑的视觉活动,对于梦的内容,历来有两种迥异的观点。巴甫洛夫认为梦是大脑出现脱抑制的结果,反映的是记忆中的信息,并无特别的意义;弗洛伊德则认为梦是内心压抑解除后的活动内容,能变相地满足潜意识愿望,是有意义的。还有一种梦是白日梦,是一种想入非非的幻想,例如穷人发呆的时候进入白日梦状态,梦见自己提了一大笔钱出去开车兜风,到处捐钱做善事,等等。
记者:梦中能否再做梦?
徐文军:我曾经接诊过一位20多岁的女孩,梦见自己在睡午觉,然后又梦见了其他内容,但回忆不清了。她这个所谓“梦中梦”只是梦里的一种感觉,后面的梦境实际上与前面还是同一个层次,梦醒的时候没有先回到梦中的午睡之前,而是直接回到现实世界。
记者:梦中能否意识到自己在做梦?
徐文军:睡眠状态下很难判断是否意识到自己在做梦。我从没遇到过有人能在梦中进行创造、分析的思维活动。
记者:科布的妻子醒来后怀疑现实是梦境,为了弄醒自己而跳楼自杀了。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徐文军:用自杀来验证就太戏剧性了,其实只要拿尖东西刺一下手就可以了。爱做白日梦的人和癔症患者会有这种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情况;强大的创伤可以让人产生“现实是不是真实”的怀疑,例如在汶川地震后,有的幸存者不敢相信自己还活着,就使劲咬自己的舌头,疼得厉害才相信;有一个女孩,和男友分手后不相信自己竟然失恋了,就让别人咬她的手……上述情况发展到极端状态可出现“超限抑制”,大脑会一片空白。这些人在别人的解释之后,一般能够打消怀疑。如果经过反复解释仍怀疑现实的,就可能有精神病了,因为这是妄想的表现。
记者:科布把大家带入梦中,在里头相互沟通。现实中人与人可以做一样的梦并沟通吗?
徐文军:在人工诱导的条件下可以使两个人造出类似的梦境,例如在相同的寒冷温度下,用乙醚对两个人进行麻醉,在他们睡着后制造相同的雷声等刺激,他们醒来也许都会回忆相似的梦境,但梦中沟通是不可能的。
记者:电影里梦中的时间过得比现实世界慢,是真的吗?
徐文军: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人的梦是千姿百态的,会根据内心的愿望延长或者缩短时间:有的人在梦中觉得时间过得快,自己变得沧桑老迈;有的人面临限时完成任务的工作压力,梦中的时间就过得很慢。
办公环境自己定
工作效率高三成
大多数公司的传统做法是由管理者统一安排办公室的环境,这体现了标准化和功能化,但是很单调。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最新研究发现,让员工自行决定工作场所的设计与摆设,不仅可让他们工作时开心一点,身体健康一点,还可显著改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达32%。
负责研究的克莱格·奈特博士说,现在大多数办公室留给员工的灵活性有限,让人对周围环境感到不适,工作不投入。他们研究了2000多名办公室员工,让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工作,发现员工对办公室空间的决定权越大,就感到越舒服,工作越积极。研究还发现,丰富的工作环境,例如用植物和图画加以装饰,比单调实用的环境提高了17%的效率,而员工能够自行摆设办公桌还能提升32%的效率,而且没有增加任何工作失误。
参与研究的阿莱士·哈斯林教授称,管理人员应该有意识地让员工决定自己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工作场所里展现个人特点,就能以最小的成本提升他们的健康和工作效率。
(记者伍君仪编译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伍君仪 编辑:智能抓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