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影视节目的心理思考之八打开想象力的枷锁
2010年12月10日 13:06 生命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日前,根据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畅销书改编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第7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全球公映,在票房持续飙升的同时,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神奇世界。骑着飞天扫帚打球、穿着隐形衣来去自由的魔法世界在漫长的寒冬让人眼前一亮,也获得了《纽约时报》“堪比《绿野仙踪》、《魔戒》一般引人入胜”的盛赞。

然而,电影《哈利·波特》系列虽然要结束了,但它带来的“魔法”启示,刚刚开始。著名评论家谭飞表示,与国外电影相比,中国人的想象力受到了太多限制。的确,放眼世界,“madeinChina”(中国制造)随处可见,而“creationinChina”(中国创造)却如凤毛麟角。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人认为中国人的创造力退步了。另一项关于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特征的调查也显示,仅有7.3%的中国孩子同时具有“自信心与合作性”、“兴趣与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意志力和进取精神”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引以为傲,而现在,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已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创造力,让中国陷入“制造大国与发明小国”的尴尬?首先,教学方法僵化。“填鸭式”应试教育,使学生总是按常规思维解决问题,标准答案更是扼杀了孩子问“为什么”的权利。据说有道题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一个小朋友回答“像香蕉”,结果被老师毫不留情地打了“红叉”,因为“弯弯的小船”才是标准答案。正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的,“孩子们入学时像‘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其次,知识运用不足。如今,家庭、社会和学校都片面看重分数,而忽略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愈演愈烈,导致知识学得多用得少,失去应有的活力。再次,认知态度偏差。在大部分人眼里,只有创立日心说、发现抗生素、创立进化论,这种非凡的成就才是创造,这是一种“特殊能力”,普通人难以企及。殊不知,真正的创造力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处,就像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所说的,“日常生活中的创新表现是创造力的最大表现。”

要说中国人天生创造力不足,恐怕无人相信。要想培养创造力,第一,保持好奇心。换一种眼光看平常事,把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起来。比如像爱迪生那样,找一找杯子的100种用途。第二,激发想象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表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特点之一。通俗地讲,就是要“异想天开”,任凭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第三,发出质疑声。问一问“真的还是假的?”尝试打破条条框框,像“司马光砸缸”那样,与众不同地思考,拓展思路,寻求新的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教授李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人人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闫昭遐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