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讲述:“齐天大剩”是怎么炼成的?
2010年03月09日 14:57 北京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几位女士其实都很清楚,越拖下去越不好找,不仅仅是婚姻市场的极端残酷,也包括自身的问题。为“剩女”研发“恋爱自测指数”的心理咨询师杜胜祥就指出,不少条件优越的“剩女”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会变得过于强势和以自我为中心,通俗的说法就是变得越来越“独”,无法和人亲密相处。周华对自己能否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表示毫无信心:“我这么多年自己一个人过惯了,想干什么干什么,干吗非要找个人给自己添堵?”

很多“剩女”都有类似的想法,渴望的同时却又逃避,为不少“剩女”做过心理咨询的杜胜祥告诉记者,他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制定了10个指数,包括焦虑指数、逃避指数、被动指数、自恋指数、不切实际指数等,可以通过自测了解自己的问题,有意识地改变处理感情的方式方法。

按照心理专家的说法,在情感选择上,“剩女”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如何去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反思

“剩女”是一种生活方式?

最近,媒体和网络对于“剩女”现象的讨论如火如荼,其中一种说法引起了记者的关注,那就是认为“剩女”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词汇,因为在“剩女”这个词汇背后,其实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她们有事业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没有结婚。

这样的声音在无数为“剩女”支招儿、解决“剩女”危机的叫嚷声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显示出宽容和进步的社会态度。

专栏作家庄雅婷说:我认为“剩女”是一个“反动”词汇。它用是否有一个男人愿意与之拥有合法而稳定的性生活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本身就是一种倒退。

众所周知,“剩女”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国家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剩女”成堆了,然而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没那么多人闲着没事总想把她们解决掉,这表现出的实际是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西方价值认为这是一种个人的选择,而在东方世界却意味这群女性是被男性所舍弃的一群。“剩女”们的焦虑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未婚女性的巨大压力和歧视。

著名心理医生、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专家李子勋最近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结婚是个人的权利,在西方,35岁以上女性不结婚很正常。任何人都没法做别人生活方式的评委,只不过,中国在很多时候还是把婚姻当做必需品。

所以,放低对“剩女”们的关注,给她们自由生活的空间也许就是对“剩女”们最大的关心和爱护,因为,单身和婚姻一样,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闫昭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博客论坛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