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心病”背后的社会病(图)
2010年07月22日 16:02 中新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从心理问题低龄化看教育弊端

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门诊部主任夏森海接诊过一名十几岁的高中生。上高中之前,性格活泼开朗的他和同学相处很融洽。进入高中后,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排名却是倒数。由此,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越来越沉默,和同学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少,最后出现了长期失眠的症状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经常处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失控和莫名烦躁的状态。他患上了抑郁症。

近年来,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的症状主要有失眠、厌学,对生活失去兴趣等,有的甚至有自杀倾向。心理医生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学习上的焦虑情绪引起的。

记者在学校采访发现,不少学生在家长、亲友、老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很高的学习目标,一旦达不到,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和严重的焦虑情绪。一名即将升入高三的重点学校学生告诉记者,自己的目标是在高三上学期进入年级前二十,下学期进入前十。可正在开足马力的时候,这些日子不知为什么突然感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安,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对于孩子们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夏森海认为有其必然性:“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侧重于知识积累,而对孩子在情感、人格塑造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沟通能力方面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种片面教育,造就了一大批脆弱的心理疾病易感人群。而这样的人群,却要面对强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一旦学习上力不从心,成绩比较差,一些孩子就很容易心理崩溃。”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分析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成果很难说让人满意。许多地方都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仍然是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惟一标准,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如果高校改革、招生改革等踌躇不前,基础教育改革就很难突破,素质教育也很难真正落实。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进入落实阶段,希望由此教育改革能够真正迈开步伐。”

“此外,家庭要改变一味盯着孩子分数的做法,要知道如果孩子身心不健康,那么再高的分数也是没有用处的。要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还要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改变他们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害怕挫折的心理,培养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人人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闫昭遐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