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原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心理执业资格)中德心理培训首届学员、CCTV《心理访谈》专家,著有《根源舞》《陪孩子长大》等
中国女性的十年情爱变迁历程(图片来源:资料图)
还记得2000年的新年前夕,夜里十点在昆仑饭店的旋转餐厅,和几个男女朋友喝着咖啡等待新千年的到来。当时的氛围很热烈,充满着一种对未来的期待。美国来的黛蒂(黑人混血)在和我们讨论关于离婚与婚姻的严肃性问题。她32岁还未结婚,她说“你爱谁是自由的,婚姻却是严肃的。”黛蒂是基督教徒,她认为婚姻是人与耶稣主的契约,“爱谁是人性,婚姻是神性。”
朋友吴天问她:“中国没有宗教,婚姻是跟谁的契约呢?”她回答“跟社会的契约,双方承诺为社会抚养合格的孩子。”她比较激烈地说婚姻不是要保护爱情,是为了人类的孩子们,美好的婚姻是人类婴儿生长的摇篮。与黛蒂的想法不同,当时中国刚从一种类似性禁忌的文化中脱身出来,每个人心底都涌动着一些模糊的欲望,很渴望再谈一次爱情。
从95年开始,中国墩厚的情爱伦理被深圳黄岗、巴丁街站街的姑娘们击得粉粹。上百万打工者在物欲和性欲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冲破了中国农村最传统的风俗文化,向世界展现了古老中国的人性。那时也流行着一部日本电影《望乡》,很多年轻的日本女人为了帮助家人,也帮助国家度过经济危机,远赴海外从事色情业,这部电影为这一群人立了一个历史的丰碑。
金钱欲望与性欲望在心理层面是同一种动力。在上世纪末的十年,中国正处在一种被脱敏的环境中,那时的婚姻与爱情有三个特征:
一,同庚结婚,男女相差三岁以内是主流。社会总让同一年龄的人共同渡过幼儿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学校设置),所以恋爱与婚姻大多在同年龄中进行。
二,婚前没有性体验,非婚的性被视为非法,婚姻是合法实现性欲的途径。爱情几乎都是指向婚姻的,不指向婚姻的爱被称为“玩弄感情“。结了婚却不知道怎么做爱是那个时代新婚之夜的主旋律。
三,婚前男女没有独立生活经历,而一个美国的孩子,18岁离家,35岁结婚,她/他要在社会上独立的生活十五年左右,每个人都有成熟的社会关系与独立处理生活的能力,婚姻生活是为了实现情爱。那时的中国结婚仿佛更像是为了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闫昭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