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显示,在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者接近1亿人,已超过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每4个中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上糖尿病或处于糖尿病前期。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长沙市中心医院在南郊公园将举行“糖尿病教育与预防”的大型义诊活动。面对这可怕的“甜蜜”负担,专家强调,预防肯定比治疗控制更重要、更省钱。在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中,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好饮食尤其重要。
饮食直接影响血糖变化
饮食与血糖有何关系?邵主任介绍,进食会令血糖升高,而进食后血糖升高的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食物的总量、食物的种类、烹饪方法和饮食方式等。
糖尿病饮食控制的法则应是:合理控制总热能,热能摄入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放宽对主食类食物的限制,减少或禁忌单糖及双糖的食物;限制脂肪的摄入量;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多饮水,限制饮酒;坚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餐。
怎样合理控制总热能?热能,是由食物中三大产热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经过分解代谢所释放出来的,热能是生命的动力。热能平衡=摄入热能-消耗热能。
制定合理的总热能,要以个人饮食习惯为基础,结合病情、年龄、身高、实际体重、活动强度、季节、生长发育等情况来定。成人应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肥胖患者能量控制应逐渐递减,以每周减重0.1~1.0千克为宜,使体重维持在理想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儿童要注意营养平衡、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
【知识要点】人的血糖正常值为:空腹血糖4.4~6.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糖尿病应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结果为主要诊断依据。有糖尿病症状,且随机血浆葡萄糖≥11.1毫摩尔/升、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毫摩尔/升、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毫摩尔/升;无症状者,应在另一日重复上述指标中任何一项,如达标则可诊断。
饮食治疗不是饥饿疗法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常存在误区,例如:单纯控制主食的摄入就等于饮食治疗;饭吃得越少对病情控制越有利;膳食纤维对于控制血糖有利,因此每日只吃粗粮不吃细粮,只吃青菜不吃肉类;不吃糖,但可以多吃些蜂蜜,及市场上一些所谓的“无糖”饼干等等。
邵主任指出,糖尿病饮食治疗不是饥饿疗法。其患者的饮食原则,首先是膳食均衡,保持标准体重,同时摄入和各自的标准体重及活动强度相一致的食量。
若一味采用饥饿疗法,就可能使自身的物质被消耗,导致体重下降,引起机体代谢紊乱,久之会导致营养失衡,这样不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反而加重病情。饥饿是糖尿病常见的症状,病情改善后,饥饿感会随之减轻。
建议此时应多吃低热量、高纤维的食品,如各种蔬菜,少量多餐,将正餐的主食匀出1/4的量作为加餐。多选用粗杂粮代替精细粮,如用荞麦、玉米、小米、高粱等代替部分米饭或面食,可有更强的饱腹感,且能提供较多的微量元素,如荞麦中含有多量的铬,能改善患者的葡萄糖耐量;将口味变清淡,也会降低食欲。
【知识要点】糖尿病的危害:由于其病程冗长,所以常危害人体各器官,致使心、脑、肾、神经、眼睛等多脏器损害。
因糖尿病引起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25倍,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者,比一般人多20倍;糖尿病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系发病率与病死率高2~3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比肾病多17倍。血管病变、感染性疾病、酮症酸中毒、全身衰竭及尿毒症等,是糖尿病致死的几个主要原因。
主素食水果均应合理选用
糖尿病人的饮食,并不意味着要多吃肉、少吃饭,而应是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一定比例。肉食品所含的脂肪和蛋白质,同样能升高血糖水平。若碳水化合物不按照60%~70%的比例,将可能导致脂肪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一天的主食量,一般不宜少于150~200克。
同时,也不是要多吃素、少吃肉。肉食品摄入若减少,会使机体蛋白质不足,易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生感染。缺少肉食品的食谱,由于没有脂肪的饱腹感,患者极易饥饿,这样不易坚持饮食治疗。
患者怎样吃水果呢?邵主任认为,水果能补充大量维生素、果酸和矿物质,选择水果时,必须掌握好时机及数量。血糖控制平稳时,可以适当吃水果,但应将水果的热量计入每日总热能之内,选用时,减去相应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吃水果最好在两餐之间做加餐用,既不至于血糖太高,又能防止低血糖发生,同时随时监测血糖。
【知识要点】出现低血糖应立即应对:补充如糖果、糖水、蜂蜜、巧克力或葡萄糖片。
5分钟内症状仍无改善,应再吃更多的糖,10分钟后仍无改善,必须去医院治疗;纠正后,还应在以下一餐前吃点含多糖的粮食、水果等,防止血糖再度过低;不要使用低热量饮料或无糖食品,保证总量摄入充足;发生呕吐或腹泻,必须保证水的供应,补充些果汁防止低钾血症和低血糖。(杨蔚然 谈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杨蔚然 谈慧 编辑: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