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据美国环境专家内贝尔研究的结果,九成的生活垃圾都是可以回收的。照这个比例算下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1.5亿吨左右,这该有多大的价值可挖掘啊。可这些理论上的美好,现实中并不那么好看,隔阂之一在于“标准”的混乱,各个城市的分类标准各不相同,大相径庭,所谓名不正,言难顺,这种“标准”上的各树一帜,让垃圾分类阻碍重重。
我曾去过很多城市,街道上的垃圾桶倒是随处可见,但不同的城市,甚至相同城市的不同区域,垃圾桶的分类也会不同。它们有的是分为两类: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也有的是三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当然还有分四类的。这些还不算要命,就说这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在颜色上的标识也是五花八门。
标准和标识的作用在于,能引导咱老百姓做好垃圾分类,可在这种混乱的情形下,要做好这事情难度实在太大。你在上海培养出了良好的分类习惯,出差到广州发现行不通了;你习惯了两类的分类模式,面对三类的垃圾桶,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扔才好。垃圾分类本身就是个复杂活儿,废纸、玻璃、塑料到底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能弄明白都不容易,这要是在垃圾桶的标准上一混乱,更会让人闹不明白。
垃圾分类投放除了居民有全面的分类知识,完善而细致的回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要高效地实现垃圾分类回收,首先得有统一的回收标准,以及统一的分类标识、图案、文字、颜色等信息,这些最基础的工作做好了,其他配套的工作才能进行。否则,居民即使有做好垃圾分类的动机,却没有实现它的条件,垃圾分类的结果只能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垃圾围城”要变为“资源围城”不应只是理论上的臆想,只有完善了垃圾分类的回收标准,让垃圾分类简单明了起来,才能实现居民将垃圾主动分类投放,提高社会垃圾分类回收的整体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说法才不会落空。▲(作者为嘉兴日报评论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徐宁 编辑: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