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静脉输液存在四大隐忧
滥用静脉输液存在四大隐忧
静脉输液,也叫“打吊针”或者“输水”。170多年前,一位苏格兰医师发现了这种通过静脉血管把药液送入人体的治疗手段,此后它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你可知道:每一次输液都可能存在输液不良反应?针头刺破血管的“安全次数”、“极限次数”是多少?药液进入人体,将把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带入血液中,这会带来哪些危害?
老病号打吊针找不到血管
转眼又是秋天,吴老汉又来到某医院,准备打吊针“洗洗血”。每年春秋两季定期到医院输液,成了吴老汉的“救命稻草”,他和家人坚信,这样做能降低血液黏稠度、疏通血管,防止血栓堵塞血管。
一年两次的“保健输液”,让老吴成为该院的“名人”。护士们都知道,老吴的血管不好找,护士反复摩挲、拍打老吴的手背,只见一道道青色痕迹,却不见血管鼓出来。针头刺进皮肤,血管总是跑,老吴没说啥,小护士已经急出一脸汗。
医生说,针头反复刺穿血管,加之老吴血管壁硬化导致进针困难,这是老病号的常见现象。常年住院的老年心血管病人,如果某一部位的血管穿刺次数在100次以上,血管内膜可能有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保健输液”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医学证据的支持,它的价值只能使血管受损。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健康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健康",独家策划注明不予转载的均不可转载,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到: | ![]() |
![]() |
![]()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