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我们平时十分注意严把进口这一关。
疾病还能经由别的通道进入我们的体内吗?比如耳朵,听到噪音可致病,但是可以捂着,或者躲开;比如鼻子,呼吸污染气体可致病,也可以捂着或者躲开;比如生殖器,比如皮肤毛孔,都被衣服保护着,皆可防范。
唯有嘴巴,不得不吃。其实,即使没有外来细菌,我们口腔里的细菌也有几百种呢,数量有几十万个。不过口腔里的细菌绝大部分是好菌,坏菌则主要导致牙齿疾病,所以我们天天要刷牙。口腔里别的疾病如口腔溃疡,则不是细菌所致;口臭甚至与口腔无关,是胃肠道里的坏菌产生的臭气顶上来了,如果有屁憋着不放,顶上来的臭气就更多,口就更臭,说口臭等于放屁,一点也不过分,倒是恰如其分。在社交场合有屁不得不憋着,憋着憋着就没有放屁之意了,那么屁到哪里去了?一小部分被肠道吸收了,吸收的可都是毒素,通过毛细血管毒害全身;大部分还是上顶,通过嘴巴慢慢散发出来,若懂得这个道理,这时说话就不要太靠近别人。不要嫌这话粗俗,日本有位著名教授叫光冈知足,他在书中就是这么写的。还有一种说法,说口腔里的幽门螺杆菌也引起口臭,不过,产气量不多,因为口腔里的幽门螺杆菌少,远没有胃里的多。幽门螺杆菌这个名字需要解析。它的拉丁文名字中,含有“看门者”之意,于是最初的译者就翻译为“幽门”,这是错译,让人以为它只寄生于幽门,其实它在胃内各处都寄生,但是名字一旦叫开,就不好更改,只好将错就错叫下去;螺杆,是它的形状,即弯曲的杆状。
口腔里也有吃进来的真菌,但不停留,与各种细菌一起,不断地被咀嚼后的食物裹挟着,被喝进去的水冲刷着,通过食管进入胃里。真菌的结构与细菌既相似又不同,细菌是单细胞,而真菌少数是单细胞,多数是多细胞。
通过食管的细菌、真菌,有的就黏附在食管壁上了,而不被咽下的食物裹挟,也不被顺流而下的水冲刷。食管里的细菌导致食管炎,而真菌如霉菌(发霉的菌)、酵母菌(发酵的菌)、念珠菌(状如念珠)既可导致食管炎,又可导致食管癌。
胃的功能就是消化食物,基本上不吸收营养。胃依靠蠕动、胃酸、蛋白酶来消化食物:胃的蠕动如同一盘石磨把食物磨碎;胃分泌的胃酸,酸性很强,pH值在1左右,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从而容易被分解;胃分泌的蛋白酶负责分解蛋白质,在酸性环境下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活性很强。
胃酸的强酸性可以把食物自带的细菌,从口腔裹挟、冲刷下来的细菌、真菌大部分杀死。所以说,病从口入,到胃而止。还有一句俗话,叫“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此说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胃酸的强酸性能够杀灭细菌、真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杨青平 编辑: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