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护理模式,无基础护理
潘丽贞说,打从新中国成立,中国内地医院就一直沿袭着“功能制”的护理模式,护士被分为一个个功能组,就像流水线作业,有负责配药,有负责拿药,有负责打针……这是一种最节省人力的工作模式。在医院的工作量不断翻番的情势下,这种工作模式几乎“关闭”了基础护理。潘丽贞向羊城晚报记者解释说,基础护理就是在病人入院后,除了医生诊疗、开医嘱,与病人有关的打针、吃药、喂饭、病人卫生、病情观察、心理辅导和陪护都属于基础护理。上世纪80年代后,医院业务量猛增,珠海的病人住院天数平均为9-10天,医院将工作重点放在治疗,人力仍捉襟见肘,基础护理转移给了病人家属和家人自请的护工。而无论是家属还是护工,都是非专业,基础护理这扇细微观察病情的窗口等于“关闭”了。
陪护行业应运而生,这些人大多来自农村,珠海一位护工每天80元是一般市场价,有的护工叫价130元一天,请不起护工或不愿请护工的,全靠家属、亲友轮流上阵。
护士工作台,前移到床边
今年6月1日珠海人民医院加入“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后,基础护理重新被纳入护士工作职责。
有六个病区的护理模式由“功能制”改为“护士管床责任制”和“护士床边工作制”。“管床责任制”就是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护士从配合医生治疗、送病人检查到护理、文书记录、与病人沟通,全程跟踪。每位“管床护士”负责若干病床,推着“流动工作台”在这几张床之间巡视。原来的护士工作站变成了后勤支援站。潘丽贞说,护士待在工作站与将工作台前移到床边很不一样,因为在护士站里只能被动听呼叫铃声,而坐在门口,随时可以进去查看,点滴打完,根本不用等到病人叫,护士自己很清楚什么时候要取针。潘丽贞说:“这不仅仅是工作模式的改变,而是观念的改变。”
徐静是去年8月从山东大学护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来到珠海人民医院产科病房时正赶上两种护理制的转换过程。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她在内地医院实习时,遵循的还是传统的“功能制”,基础护理是不做的,护士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观察病情、测试、打针、发药。现在,她管着三个病房共六个患者,每天早上要为她们整理病床,然后进行生活护理,为手术后的病人擦身。之后是打针、配药、治疗。每天与病人谈心,告诉她们术后第一天该怎么活动,吃什么,第二天如何上洗手间,如何防止跌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林丹 编辑: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