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
心理诱导和暗示是关键
"您看是不是觉得酸胀?发热了没有?轻松多了吧?"当"义诊"人员推介医疗器械或药品时,老年人出于对健康的担忧,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加上不断受到语言诱导,一些人会按照提示寻找感觉,甚至觉得"有效",而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是错觉。
在心理专家看来,老年人之所以容易上当受骗,与他们注重身体健康及社会参与的心理需求有紧密关系。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林春分析认为,老年人身体机能处在下降期,记忆力、判断力下降较严重,其高级认知能力和决策交流能力也相应下降。表现在家庭生活中,老人常被称作"老小孩儿",既容易轻信他人,有时又固执不信任家人劝导。如果身处"义诊"这样一个精心策划的群体氛围中,互相影响和感染,很容易发生"从众"和盲从心理,从而一步步上当受骗。
对待家中的老年人,心理专家提醒,年轻人应更注意与父母的日常情感交流,及时向老人传递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不使其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安排老人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身体不适要及时陪伴到正规医院就诊。
"义诊"为什么都是送药上门
录像片放完,紧接着专家"义诊"开始了。工作人员给老年人发号,挨个儿叫号,同样是一对一地问诊。
78岁的石阿姨向记者讲述了参加"义诊"的一次经历:"我们一个院儿同去的6个人,听讲座时还坐在一起,但叫号时就被隔开了,谁的号都不挨着谁,问诊时更是互相没个商量和提醒。"她回忆,当时"专家"先问她都患有什么眼病,再用仪器观察她的眼睛,然后挺着急也很"体贴"地说:"你的眼病很严重,赶快吃我们的药吧,肯定能提高你双眼的视力。而且一定要坚持吃一段时间,效果才会好......"
石阿姨也看过那段惨不忍睹的电视录像,听说推荐的药疗效不错,便不再犹豫准备购买。"我平时不乱花钱,为健康花点钱也是应该的。而且专家说了,吃他们的药一定要坚持,所以我当时就要求买一年的药。"
但是,"义诊"现场不卖药。"专家"让她留下电话,说到时候有人会送药上门。
石阿姨头天上午参加"义诊",第二天一早,有人就拎着两大包药和承诺赠送的眼贴、明目仪等找上门来。
像讲座时一样,来人热情耐心地让石阿姨清点药品和赠品,还仔细地嘱咐"药最好饭后服用,第一周一天3次,一次一片,第二周一天3次,一次两片......"
付过药钱得到的是收据,一年的用药每盒单价498元,一共12盒,总价:5976元。
石阿姨说,来人手里的那本收据很多都已经填好了姓名和金额。"看来买药的人至少有几十位。"
用药几天后,她觉得有点不对劲儿:"赠送的眼贴好像泡了酒精,用后眼睛难受,发涩。"对那些药品究竟管不管用,她也产生了怀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 |
![]() |
![]()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