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专家义诊”免费送药上门 多名老人上当受骗
2010年12月27日 15:38 《北京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记者手记

小心,有人借"义诊"的名义......

如今,社会上有些打扮像医生的人,打着某医疗机构专家教授的旗号,经常以义诊的名义到乡村、社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免费为群众测血压、血糖、血脂,做一些简单的体检项目,或以举办健康咨询讲座等形式,承诺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复诊、无效退款等信誉保障。

"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是这类"义诊"活动惯用的口号,他们专挑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卖的是真药,讲的是病理,几乎挑不出毛病。在宣传中他们却悄悄混淆概念,"夸大"或"虚构"各种权威说法,这种看似普及推广健康知识的行为,却因为推销高价的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而更像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

现实生活中,为此花钱不少,但吃过、用过之后发觉疗效甚微甚至无效的人估计不少。采访中遇到一位老人,她买了上万元的高科技被褥和床垫,却始终没调理好自己的血压和关节疾病。

这类"义诊"层出不穷,消协和工商部门曾多次发出消费警示,依然有人上钩。甚至有些社区、村委会见到盖着"红章"的介绍信便轻易相信,将这类义诊、免费保健讲座引入社区或老年活动站。有位受访者向记者讲述了他父母参加社区组织的到外地某沙棘种植园"考察"的活动,因没有购买4000多元的"沙棘系列保健品"而遭到冷遇的尴尬经历。

如此"义诊"和保健、医疗产品推销现象屡禁不止,难道真没法儿管理吗?

采访时,汇佳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区的管理,以减少这类"义诊"活动借地违规,侵害特定消费人群的健康权益。

有消协人士建议,对非正规医疗机构的"义诊"活动应加强统筹监管,增强执法力度,可以由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参与,让这些"义诊"活动找不到打擦边球的机会。对提供场地和便利供"义诊"活动进行虚假宣传的,要有必要的问责手段。他们也提醒中老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有"义诊"的机构或人员,应向当地卫生监督部门查询是否经过备案批准,并现场查看义诊人员的医师执业证书,切勿相信无审批手续的义诊活动,以免上当受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李晋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