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纠纷
为什么难投诉
据记者查询,近日参加的这次"义诊"卖给老年人的治眼病药品,每一大盒498元。同样品牌、规格的药,在百姓大药房标价398元,而一些有相同用途的药品,价格低的只有几十元。
觉得上当的石阿姨想投诉举报,她把生产厂商、工商12315等电话打了一圈儿,但没有一个单位受理此事。
不得已,石阿姨把情况跟孩子说了,"我女儿把药拿出来,这时我才仔细看了药品的说明书,主要成份只有两种:珍珠层粉和葡萄酸锌,价格贵得没有道理。"
【揭示】
投诉难显露监管空白
记者决定帮助石阿姨继续"举报",结果发现举报这类"义诊"真的挺难。
——工商部门说,"诊疗"活动归卫生局管;如果卖药,应该归药监局管理。工商部门只能查处其是否具有"营业执照"。
由于"义诊"活动地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消费者找不到投诉主体,无法确认其是否无照,因此工商部门也无法受理。
——12320北京市公共卫生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事你打110报警吧。"
——卫生局答复:"你举报的义诊机构不是医院,不归卫生局管。"
据记者了解,正规义诊和医疗咨询一般只能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特殊情况需要有关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备案。根据卫生局制定的《医疗机构义诊活动办理须知》,想"举报"义诊问题,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即必须是本市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必须是经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批准开展的义诊活动。
就是说,经过批准、备案的义诊由卫生局监管,而很多没有获得许可和备案的"义诊",则很难监管。
记者试图向价格主管部门投诉。但分别查询了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发改委的"药品定价目录"后,记者确认,这次"义诊"所售的药品不在"政府指导价"名单中,药品销售厂商是可以自主定价的。
此类"义诊"的组织者似乎早已摸清了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的一道道"缝隙",让消费者既无法找到他们明显违规的证据,事后追究责任也没那么容易。
说起看病的经历,石阿姨就很懊恼:"我被孩子狠狠地批评了,这我服气。将近6000元买了这些'神奇疗效'的药,只能认倒霉。可是想到这些人每天仍在忽悠甚至坑蒙老年人,我真生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 |
![]() |
![]()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