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清除艾滋病歧视 更要从社会道德层面着手
2010年11月24日 22:31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清除艾滋病歧视,不仅要在科学上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更要从社会道德层面为艾滋病“驱魅”

第二十二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我国发布首份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的一组数字令人关注:在知晓感染者身份后,1/4的医务工作者、超过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持有负面和歧视态度。

也就是在前些天,广西南宁一名罹患艾滋病的男子因行窃被打死,没想到全村1000多位村民联名具状向检察官“求情”,他们认为打死艾滋病患者的嫌犯是“为民除害”。

如果说村民对艾滋病的歧视尚属于“无知”的话,那么,医生、官员、教师,他们应该更清楚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但为何歧视和偏见仍是不少人的“迷思”呢?

或许一位心理学家的回答点明了实质:歧视不仅仅源自知识的缺位,更源自疾病背后的道德指向。

我们的传统文化太容易给予艾滋病道德歧视。一个人一旦被他人得知感染艾滋病病毒,立刻会遭到行为不检点的质疑。而这种歧视所带来的“病耻感”已成为歧视艾滋病的重要推手:

因避讳“艾滋病”三字,北京某知名传染病医院“性病艾滋病门诊”,去年更名为“皮肤性病门诊”,其实根本不看皮肤病;而刚刚开始试营业的大理男同性恋酒吧,也在舆论的压力下未能正式开张……

这种带有道德成分的歧视,极大地迟滞了艾滋病的防治。由于歧视,许多高危性行为者不愿接受病毒检测,致使约60%的患者未被发现,这无疑增加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由于歧视,许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困难,而一旦失去生活来源,部分人极易从事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职业;由于歧视,同性恋群体不愿公开身份,许多人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与异性恋人群结婚,增加了他们感染和传播性病艾滋病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人人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李晓宏 编辑:宋扬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