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一种作用。物理学中的惯性原理认为:所有物体都将一直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出现施加其上的力量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为止。将这种惯性概念引入生活,我们便得到“生活的惯性”。
“生活的惯性”要表明的是:每个人的生活常常是身不由己,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毫无变化地一天天地过着;要想突破这种生活本身的惯性,要么主体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要么有某种外在的因素改变主体的命运。有个性的生活从来不是听命于生活的惯性,而是在生活中既能保持既定的生活状态,也能主动突破不断塑造和创新自己的生活面貌。
生活惯性的形成是一个人社会化的结果。儿童在没有入学之前是极其自由的,每一天都会新奇的。随着入学、工作、结婚等等,每个人开始遭遇到无数的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这些东西使我们保持着一种稳定的生活,但同时也深深地束缚着自由的灵魂。“我们以为在想,我们以为在做,而实际上只是另一个或另一些东西在替我们想与做:远古的习惯,变成了神话的原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延续,获得一种巨大的引诱力,从‘往昔之井’(如托马斯·曼所言)遥控着我们。”(昆德拉)人沉入生活的惯性,人成了机器,一天天做着千篇一律的事情。柏格森对生活的这种单调深有感触,他说:“实际生活之所以会变得滑稽可笑,正是因为它变成了这样一台机器,像这一台机器那样运行。”更有甚者,人也可能会堕落为动物,仅仅受制于本能的驱使。
生活的惯性可以来源于传统也可以是自己的习惯所导致。“不日日自新的爱情,变成一种习惯,而终于变成奴役。”纪伯伦从爱情的角度提醒了我们习惯的消极作用。其实每一种生活习惯都是双刃剑,既是稳定的力量也是束缚的枷锁。生活习惯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个性色彩,正因此大江健三郎才指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就是那个人的人生写照”。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警惕习惯的力量,因为“每种习惯和能力都通过其相应行动保持并因这些行动而得以加强”。为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是必要的,否则,一旦恶习养成,害人害己,想克服也非一朝一夕所能遂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智能抓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