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半数重精神病患者无法及时治疗 将建社区康复模式(图)
2010年07月21日 19:44 京华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走进“玫瑰园”

“在庭院里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旷神怡之际,不禁想起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回想在医院的生活,恍如隔世。”

搬进玫瑰园的第二天,精神病患者张励志(化名)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

玫瑰园租用海淀区温泉镇的一处别墅,14位精神病人在此接受康复治疗。

7月6日下午2点,张励志和其他病人集中在客厅看电视,播放的是央视的《探索发现》。除了这个节目,他们还爱看动画片。

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以下简称精防院)院长王诚带着记者进来,他们纷纷站起来打招呼。

这个炎热的夏天,“玫瑰园”被收拾得清清爽爽。打扫卫生、收拾屋子、买菜做饭,张励志等人都要和志愿者一起轮流参加。

作为14人中学识最高的张励志,引领着这个群体的文化“潮流”。秦芝桦跟他一样有着海外留学经历。

玫瑰园由意大利“全国爱心与服务协会”出资,与精防院合作建立,用于精神病人的康复。这种引进意大利精神病人康复理念、建立在社区的康复病房,在全国尚属首例。

流转之难

发病之前,秦芝桦曾在一家石化研究院工作。发病之后,不能工作了,爱人也和她离婚了。

“我想出去找一个有养老保险的工作,不一定要专业对口,至少要自己能照顾自己。”秦芝桦说。她很快又摇头,“找工作肯定要面试,我40多岁了,机会肯定少。即便能面试,我得要告诉单位我有这个病吧?那别人一听,还能要我吗?”

她联系过居委会,想回家。因为没有家属照料,居委会不同意她现在回去,“没人担得起责任”。

玫瑰园负责人白巍说,有强烈的工作愿望、想回家……都是病人病情转好的表现。但玫瑰园也面临跟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类似困局:流转困难。去年9月至今,有3位病人从玫瑰园回家,其中只有一位找到了工作。这里的病人出不去,精防院的病人也很难再进入。

布局社区康复

海淀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建立社区康复站。让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回到社区,日间到社区康复站接受康复治疗,晚上住在家里。

去年6月2日,作为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站的试点,海淀区苏家坨镇周家巷社区精神康复站和万寿路街道社区精神康复站成立,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场所。成立后,60名患者每周三到两家康复站活动,学习生活技能,参与游戏项目。

王诚介绍,在海淀区公共委的布局下,海淀今年准备再开多个社区精神康复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就具备在全区普及的条件,全区31个街道都设立康复站。全区7000多名精神病人,目前参加康复活动的只有1000人左右,要争取两年内增加到3000多人。

推广海淀模式

王诚如此定位本市的精神卫生三级防控,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负责急重病人的诊治,区精防院负责慢性、波动精神病人的诊治,玫瑰园和康复站组成社区康复体系,前者负责院外居住康复,后者负责日间康复活动。当玫瑰园或康复站的病人发病时,通过已经建立的“绿色通道”,直送精防院或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

但这对于让精神病人真正回归社会而言,似乎仍然不够。

王诚说,康复之后,还要进行职业训练,这需要更多部门的配合,需要社会接纳已康复精神病人,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5月中旬,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代表对海淀区精防院及其社区康复站进行了调研,探讨并希望在全市的精神残疾人中推广“海淀模式”,在相关规划完成后,今年,更多的稳定期精神病人有望“回归社区”。

率队调研的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肯定了“海淀模式”。她表示,北京市应该尽快推广让非急性发病期病人回到社区康复的模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人人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闫昭遐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