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和精神病患者在做滚玻璃球的游戏。本报记者周民摄
本市规模最大的精神病院——回龙观医院正面临收治能力“吃紧”的问题。按照副院长王绍礼的话说,约有一半左右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时入院治疗。
安定医院、北大六院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同样在超负荷运转。对于这一问题,卫生部副部长尹力6月19日表示,今明两年全国将改扩建550家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提高对重性精神病人的救治能力。
同样,本市卫生部门也将推出新举措——打造精神卫生防治的三级网络,建立精神病人到社区康复的新模式。
>>问题
病床不够患者无法及时入院
7月5日上午10点,回龙观医院。
数十名患者集中在门诊大厅等待就诊。连通10个诊室、宽度不足2米的走廊内,也挤满了患者和家属。
这一天,老年科病房主任尚兰出诊。每次出诊,她都不愿面对一个事实——“因病房的床位处于超饱和状态,即使确诊为需要住院治疗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也无法收治,只能被遣返回家”。
临近中午,尚兰已经看了20个病人,但仍有复诊或从外地赶来的病人不断要求加号。郭世勋(化名)老人在家人陪伴下,挂到了尚兰当天的最后一个号。
看到面容疲惫的郭世勋老人,尚兰知道情况不妙。经询问得知,84岁的郭世勋这些天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发脾气、骂人、无目的地来回走动,而且还昼夜不睡,家人被其折腾得无所适从。“上周老爷子就来过,当时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症状,但因为没床位,只能给他开点药,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未能入院的不止郭世勋一人。半天的门诊结束后,还有两名年岁较大、处于急性发病期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未能入院。看着坐轮椅的老年精神病人无奈地打道回府,尚兰觉得“心里不是个滋味”。
床位紧张的精神病院不止回龙观医院一家。记者了解到,安定医院和北大六院等其他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保守估计,受过高的占床率影响,约有一半左右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时入院治疗。
封闭管理患者行为严重退缩
眼瞅着医院近千名病人由新病号变成老病号,甚至由青年步入老年,主管医生尚兰甚是担忧。“精神病院实施的是封闭式管理,长期住院的病人因获取外界信息渠道不畅,也不能与正常人交流,容易导致社交技能、社会功能的下降”。
1989年,17岁的文杰(化名)被送到回龙观医院进行治疗。文杰入院时情绪兴奋、敏感多疑,不仅当着异性面脱衣服,而且总捡拾垃圾吃。她当即被确诊为患青春期精神分裂症,随即开始对其进行入院治疗。经过3个月的系统治疗后,文杰的亢奋、幻想等症状已基本被控制,达到了出院标准,但文杰的姐姐却以没有抚养义务为由,拒绝将其接回家。
没想到,这一住就是20年,尽管医院多次通过电话、面谈甚至动员文杰劝说家人将自己接出院,但家人都没有将其接出院,只是偶尔前来探视。
现在,文杰已从一个青春期少女变成了中年妇女,外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几岁。因不和外界接触,不爱与他人交流,文杰已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退缩症状,不仅表情木讷,没有说话欲望,而且包括工作、理想等高级意向也都没有了。“让洗澡就洗澡,让吃饭就吃饭,不管她就坐在那里不动弹,更别说提要求了!”提到文杰,尚兰连连叹息,那语气像是在说自己不争气的孩子。
>>对策
建立精神病患者三级防治网络
目前,除了病人增多导致难以空出病床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医院接待能力“吃紧”?
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表示,目前,从区县精神病防治所等机构转诊到三级专科医院的患者可以享受绿色转诊通道,但当病人度过急性发病期后,却因无回转机制保障,而不能进入到区县精神卫生防治所或具有精神病康复功能的二级医院和社区进行康复。也就是说,转到三甲医院就诊容易,但转到社区很难。
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新一轮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市即将出台“北京市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将明确加强精神卫生防治的三级网络建设。
对于“三级网络”,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解释,本市正在考虑建立精神疾病的康复护理院,作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回归社区前的“中转站”,度过急性发病期的患者可从精神病专科医院转到这里,如果康复情况良好,就可以转到社区了;如果出现病情反复等任何问题,则会被及时回转至精神病专科医院。
◎试点
精神病人社区康复的海淀尝试
受困于流转难,精神疾病专科医院长期缺少空余病床,新增精神病患者难以住院治疗。
为此,海淀积极探索精神病人社区康复的形式,先后建立了一处“玫瑰园”和3个社区康复站,吸纳了百余名精神病人前来康复。
有别于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封闭,社区康复机构给病人创造宽松、互动的环境,接近普通人的社区生活。此种方式,利于精神病人的康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闫昭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