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印度教的哲学体系中有精深的观察心灵、避免引发痛苦的心灵活动的途径。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是一部古老的精神修炼指导,它的开篇讲到“瑜伽即是去除心灵的局限”。当然,这些局限是内心无休无止的对话和反复出现的消极言论,会大量消耗我们的精力。根据最初的精神传统,冥想的意义就在于获得对心灵的认识,使思考成为选择而非习惯。
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去除心灵杂念需要时间和练习。对于心灵陷阱的了解足以让你开始行动,去探索那幅未经开发的复杂图景。重新阅读第二章中关于冥想的说明,记住要成为观察者。冥想是一种微观世界,包含了如何应用关于心灵陷阱的知识。在冥想过程中,在几十秒钟内你会记得服从于呼吸,或重复聚焦词或词组,与“内在的自己”或“见证”达成认同,而非认同于心灵。接着,某种固执的想*浮现,抓住你的注意。你会徒劳地搜索一切联系,直到最后突然醒悟,回归认识,(“哦!我又这么干了——又开始想了!”)最终顺其自然,重新回到呼吸。
突破心灵陷阱心灵陷阱(2)
辨识心灵陷阱的过程与此类似。通常情况下,我们完全认同于心里的想法,接着我们意识到要事后去观察,去问自己这些想法是否与任何一种心灵陷阱类似。不可避免地这一刻的情感会又一次将我们卷走,但坚持观察、见证的努力将最终获得胜利。你最终将认识到,你有那些想法,可你本身并不是它们。
使自己适应自我迂回的运作方式,可以赋予你力量,以新的方式倾听自己,揭开隐藏在戏剧性事件背后的真实面目。认清对某一具体经验的反应中蕴藏的心灵陷阱的模式,并不会立即使你获得解放,摆脱束缚。我们已经反复演练这些陷阱很多年,因此它们非常强大,要消除它们,需要集中全力,付出甚至无畏的努力。清醒认识是幸福的代价,无论开始有多么艰难。只有当你认清那些自我的陷阱时,你才能放下一切负担(顺其自然),对情境作出更加现实的评估和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开始作出选择。
让我们从一件琐事,一次让一天都变得不堪的家庭争吵开始,探讨心灵陷阱吧。仔细倾听詹妮弗的想法,将它们归纳为观点(她心中编造的毫无依据的信念)和事实。观点,而非事件或情境,会成为我们大多数痛苦的来源。
假如现在是星期五,早晨7点半,詹妮弗和约翰都匆匆忙忙赶着上班。今天轮到詹妮弗准备早餐,可她因为晚起了15分钟而手忙脚乱,匆忙将两个硬面包圈扔进烤面包机,然后进了卫生间。几分钟之后,正在描眼线的她闻到了面包圈烤焦的味道。詹妮弗冲进厨房,约翰将烤糊了的面包圈放到龙头下,说:“太迟了,索性就别做早饭了。”
詹妮弗怒气冲冲地瞪着他:“如果某人记得买东西的话,我们就不至于没得吃。”
“如果你记得自己说的话,星期二修好烤面包机的话,我们也不需要更多的面包圈。另外,如果你脑子清楚的话,这个某人只要有空,就在修你的车。”
詹妮弗气急败坏地抱怨说她的车比以前更糟了,约翰则反击让她下次自己去修车。他们怒气未消,冲出了家门,彼此在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里都充满了怨气。
现在,让我们跟随詹妮弗的想法,看看她的自我是怎样启动那六种最常见的心灵陷阱,使她大发雷霆的。记住,虽然我们是按照顺序审视这些陷阱,但心灵却并非如此井井有条,思想有时候会在陷阱之间跳来跳去,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特质。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健康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健康",独家策划注明不予转载的均不可转载,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闫昭遐
|